劉福清以心玩石 鐘友聯
一、石界一片天
聽了劉福清先生一席話,可以感受到他虛懷若谷、謙虛率性的為人,他實實在在的個性、平易近人的性情,隨和而又智慧的言談,讓人樂於親近。
三十九年次的他,在民國六十一年當兵入伍,當了長達五年的海軍生活,退伍後,又繼續過著「跑船」的日子,跑遍了世界各地,一直到了民國七十三年,才結束十二年的海上漂泊歲月。
劉福清謙虛地說,他從小家境貧苦,又無一技之長,生活上遭遇許多挫折。他結束「行船」的生活以後,選擇了開計程車的工作,做為謀生的職業。
事實上,他一直在尋找能符合自己興趣的工作。他從小就喜歡石頭,他出生在台北公館,小時候,經常在新店溪遊玩,撿石頭。但因家境不好,雖然有興趣,但沒時間玩石頭。
開了五年的計程車後,他果真回到他興趣的所在,與石結下不解之緣。
雖然他謙虛地說,他無一技之長,但是他認真執著的毅力,用心靈勤奮的耕耘,終於在雅石界建立了他的聲望,在石雕界也建立了他獨特的風格。
十年來,劉福清已經在石界打下了一片天。
二、愛石故事
愛石頭似乎是他的天性,劉福清小時候家境貧苦,無法享受什麼娛樂,課餘只能在新店溪遊戲,玩石頭。大概是在國中的時候,他已經在撿石頭了。那時只會撿些圖案石,記憶中最深刻的,他在國中的時候,曾經撿到一塊有著麻雀圖案的石頭,呈咖啡色的圖案,令他愛不釋手,不過,這塊石頭已經不在他身邊了。
雖然從小喜歡石頭,但是真正玩起雅石,深入石中天地,是在他參加中華藝石學會以後,參觀雅石展以後,才認識了新店溪以外的石頭,入會二、三年後,才發覺石中確有文化,值得深究。
由於他為人熱心,熱衷雅石界的各項活動,熟悉雅石界的各種狀況。石界天地寬,有人喜歡圖案石,有人專玩化石,有人則喜歡山水景觀石,各玩所好,並無不好。
在玩石的過程中,他也體會到石頭的魅力,讓他念念不忘。民國八十年,他在新店溪廣興橋下,撿到一塊黑膽石,他把它題銘為「禪坐」。這塊石頭,他觀察了六個月,才找到正確的欣賞角度,隱藏石中之佛,才呈現出來。
這塊石頭,有穿袈裟和尚的樣子,線條單純,立體,有臉形無七孔,無喜怒哀樂,始終入定,留給我們很大的思想空間。肌理完整,水洗度好,是難得的一塊雅石。
這塊雅石,後來讓給了石友,這顆石頭脫手後,卻又讓他念念不忘,朝思暮想,似乎不把它找回來不行,於是數度與石友溝通,想把它再買回來,或者以加倍的石頭,跟他交換回來,但是石友始終不為所動。後來,劉福清下定決心,準備以一屋子全部的石頭,交換那顆「禪坐」石,石友終於被這麼優厚的條件打動了,這顆被他念念不忘的石頭,被他視如珍寶的「禪坐」石,終於又回到他身邊了。
他真的是愛石成痴到此地步了。
三、玩石成豬
他認為玩石,要玩得精緻,要玩稀有性的石頭,否則,石頭到處都有,實在玩不出什麼名堂。
精緻、稀有的雅石,實在無法多得,畢竟這是大自然的產物,無法強求。在玩石的過程中,他遇到了瓶頸。在雅石精品難求的情況下,他改變了方向,增加了石頭的附加價值,無法擠上雅石之列的石頭,經過他的巧手,成了可觀賞的藝術品了。
他從未學過美術,從未學過雕刻,完全憑著他天生的,對藝術敏銳的感受力、觀察力,成功地成為石雕家了。
他踏入石雕新生活,是以人的雕刻為主,他雕刻了一系列的石雕羅漢作品。每件作品都是他費盡心血創作出來的,使他捨不得割愛。對藝術雕刻而言,人物是不好刻的,只要石材有缺陷,紋路不對、不恰當,一刀一斧有誤,就難以完成一件好的作品。
由於他隨性的個性,改變雕刻的方向,改做動物雕刻,動物雕刻更能以隨性的藝術手法,在像與不像之間,傳達創作的理念。就在狗年,他創作了狗系列的石雕作品,沒想到反映異常的好,讓他信心倍足,在石雕世界,更大膽地創作。
接著是豬年,他又創作了應景的豬作品,終於在豬的世界中,找到了定位,找到了市場,他以簡單的手法,追求變化,千姿百態,各有神情。他的石豬作品,除了不斷發現、表現新造型外,作品中蘊含著祥和的意境,洋溢著喜悅與圓滿的情感。他終於建立了「養豬戶」的名號。
他憑著毅力,無師自通,突破了玩石的瓶頸,把一顆顆平凡的石頭,玩成生動可愛的豬,賦予石頭新的生命,與人們建立新的情感。
四、以心玩石:
劉福清指出,玩石者的通病,常停留在物質的層次,石頭是物質存在的東西,玩石家如果無法提升到精神的層次,就會一直想要擁有更多的石頭,家中似乎永遠少一顆。玩石的方法很多,他特別提出:「以心玩石」。石頭只是一個媒介,石頭本身沒有好壞,石與擁有者,能夠產生良好的互動,那就是一顆好石頭。因此,不必自我設限,不必刻意擁有。
玩石者在人與石的對話互動中,得到滿足,得到樂趣。玩石的重點,是在人與石互動的過程,而這個過程,是可以與人共享的,那就是以石會友了。
既然石頭只是一個媒介,不同的石友,面對同一顆石頭時,心靈的感受,自然
各有不同。
真正能夠以心玩石的人,不在意擁有更多的石頭,而是在人石互動。在人石對話中,體會藝術的美境,以及從石頭身上,得到啟示,或學到做人處事的道理。
換句話說,玩石的人,除了以石會友之外,更應該提升境界,進入以石為師的境界,玩石才能得到受用,才能以石養性,而不致於玩物喪志。
五、師法自然:
藝術是模仿自然而來的。因為自然是最美的。玩雅石的人,是喜歡自然之石,不假造作,呈現自然的原味,石頭是值得學習的,一輩子學不完,師法自然,就是追求真實、率性、原味的生活。
劉福清從玩雅石,進入石雕的藝術創作,就是遵循這個原則,從師法自然中,走出一條路,他也體會到,越接近自然,藝術境界越高。大自然是不生不滅,總是遵循簡單原則在運行。美妙的音樂,只要幾個簡單的音符。能走入群眾的藝術,不脫簡單的原則。
他的創意,深自大自然的教化﹔他的作品,傳達了自然的訊息,表達思想,也訴說了心靈的希望,是他人生歷鍊的寫照。
他說,行動是很重要的成功因素,所謂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,一定要戰勝自己,才能得到珍貴的自信。天賦是人類潛在能力的一部份,端看您是否有自信和行動的毅力了。
劉福清的現身說法,給我們做了見證,他是個素人藝術家,他懂得師法自然,所以能在藝術的園地,建立一席之地。
六、以石悟道:
大自然先存在,最後消失。在還沒有人類的時候,大自然已經存在了。在地球形成的時候,岩漿冷卻後,岩石就形成了,在地球上,岩石是最古老的存在,相形之下,人類實在渺小多了。
當我們發現了一塊象形石,一塊像和尚的石頭,不知您有沒有想過:到底石頭像和尚?或是和尚像石頭?在還沒有佛教的時候,那顆石頭已經存在了。大自然早就有和尚了。
大自然是不生不滅的。它的作用力量很大,大自然的作用有遊戲規則,那是無障礙空間,人應在無障礙中去發展;可是,人們往往會扭曲大自然的倫理,無法回歸自然,人們常自我設限,分別心重,所以找不到立足點。
其實,美與醜是共生平等的。石是大自然的藝術品,石本身如如不動,但因人心的喜好,而吹縐了一池春水,石原可以不受干擾,就像這個大自然,原是平靜無爭,卻因人心的分別,自我設限,而製造了許多問題。
從石中可以體悟人生的意義,進入修行的境地,修正我們的行為,當下得到快樂。石石快樂,因為它如如不動,不爭執,不執著,一切隨順自然而已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