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內心的掙扎   ■鐘友聯      中華日報2009.1 ,10刊出

 

 


 一.
 窗外正下著大雨。
 此時正是孩子上學的時刻。三個小孩正在穿鞋子,準備出門了。
 「要不要送他們去上學?」我心中正在思考著。
 孩子們沒有提出要求,平時我的教導,就是要孩子養成獨立的習慣,不要依賴父母。我也曾為他們講過,威爾遜不畏風雪上學的故事。
 孩子出門了,我開始坐立不安了。
 我在窗口望著,望著孩子下樓。
 我又到樓梯間的窗口,伸頭去看,看著孩子在風雨中緩步上學。
 我實在有點不忍心了。
 「孩子,等一等,爸爸開車送你們去上學。」我的內心是這樣吶喊著,但是沒有說出口,內心掙扎著,我是怕讓孩子誤會與平日的教導不一致。
 在國中,國小校門口附近,每天在上學放學的時候,總是擠成一團。現代父母對孩子,似乎保護過度了,上學放學都要接送,捨不得他們多走一段路。
 我要孩子每天自己上學,自己過馬路,自己學習過日子。
 我也有能力給他們多一些照顧,但是那麼多的照顧,對他們的成長是否有益,我經常這樣思考著。

 二.
 我的行事、思考、判斷,常常受到自己成長環境的影響。在新舊交替的過程中,常常必須面對現實經驗及理想層次的掙扎。
 在五0年代,台灣農村社會的小孩能有衣食不缺的照顧就相當不錯了,很難奢談其他。那時的台灣鄉村,尚無法脫離貧窮的陰影,經濟的水準就是如此,整個社會風氣也純樸多了。每個鄉下孩子都很認命,很獨立,知道只有自己努力奮鬥,才能開創自己的未來。
 經濟能力不足,物質缺乏,只有惜物惜福,節儉地過日子了。
 那時候的小孩,從開學第一天就必須自己去上學,日用品也是使用兄姊的剩餘物質,但每個小孩欣然接受,沒有人會去嫌那是舊的東西。
 在那樣環境成長的孩子,個個力爭上游,並沒什麼不好。這樣的成長背景,影響了我對孩子的作風,我在教導小孩的時候,希望他們能獨立,不要處處依賴父母,而且要養成刻苦耐勞,勤儉樸素的生活習慣。
 以我的能力,是可以給孩子更多的照顧。但現在整個社會上,為人父母者,都把孩子捧上天,都被譏為「孝子」,孩子要什麼有什麼,簡直是有求必應。
 看看別人,想想自己,內心的確有了掙扎,別人能做的,我也有能力做啊!只是我堅持自己的理念。在時代潮流及個人觀念間,有了衝突,在判斷的時候,常常有了許多掙扎。
 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無隱逸士 的頭像
    無隱逸士

    學不厭書房

    無隱逸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